你的位置:港陆证券_正规实盘配资|实盘配资公司 > 实盘配资公司 > 专业炒股配资网址 盖斯特研报:未来社会移动出行趋势预测与车企布局策略(上篇)
实盘配资公司
专业炒股配资网址 盖斯特研报:未来社会移动出行趋势预测与车企布局策略(上篇)
发布日期:2025-02-18 11:17    点击次数:184

专业炒股配资网址 盖斯特研报:未来社会移动出行趋势预测与车企布局策略(上篇)

基于万物互联与碳中和的进程判断,盖斯特咨询研究团队以2035年和2050年为关键时间节点专业炒股配资网址,对未来社会移动出行的理想愿景、典型场景、关键要素和发展进程等做了全面预测,并针对车企如何布局移动出行领域提出了切实的策略建议,包括企业定位、产品功能、技术储备、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兼顾打造企业短期及中长期的竞争力。

未来社会移动出行愿景

未来社会理想的移动出行愿景是城市中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可以无缝连接,不再有交通拥堵、换乘等待、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每个人都能够高效、便捷地出行,每个物品也可快速、及时地送达。

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需要在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全面数字化的基础上,建成分层的立体交通网络,统一在云端城市大脑的指挥调度下,实现多主体协同智能的全域智能交通。

图1描绘了未来社会移动出行的理想图景。整体上分为四层,下面两层是物理世界的立体智慧交通网,分别是地上全域智能交通网和地下的综合管廊。立体智慧交通网可实现“不堵车的城市”,通过合理的分层区域划分,能够大幅提高人员、货物、能源等的流动效率;中间是虚拟映射层,因为移动出行中每一个物理要素都有其对应的数字孪生体,这些数字孪生体共同构成智慧城市的虚拟映射层,这个虚拟世界可实时反映物理世界的状态;最顶层是云平台层,这就是“城市大脑”,负责统一协调和下发指令。云端“城市大脑”是城市中保证众多要素有序运行的核心所在。未来社会基础设施全面数字化、云端大脑充分赋能,最终在“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的驱动之下,移动出行多主体呈现出协同智能形态,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无缝连接,实现高效、便捷出行。

展开剩余89%

图1 未来社会理想出行图景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未来社会移动出行的底层逻辑,盖斯特将上图中的众多社会要素划分为移动要素和支撑要素。移动要素包括人、车辆和货物,其中车辆是城市中核心的移动节点,因为人和物需借助车这一载体达到出行及移动的目的,同时车既是储能和用能的终端,也是数据(核心生产要素)产生、流通和使用的节点。而道路(交通)、能源和信息等属于支撑要素,特别是信息类要素,包括云平台、网络、数据等,这些支撑着物理世界多要素连接和在线,并驱动其实现智能化,在未来出行社会中至关重要。

对于上述理想图景何时能够实现,盖斯特研究团队经过广泛调研和系统研究,结合对万物互联与碳中和发展趋势的深入理解,从2035年和2050年两个时间节点对未来移动出行发展情况做出预测。其中,2035年的预测是基于移动出行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可预见的、可落地的技术和场景;2050年的预测则基于突破性技术推动社会实现高级智能,进入多主体协同智能的生态阶段。

从总体发展目标上,在城市层面:2035年将实现“不堵车的城市”愿景,建成云上、地上、地下三座城;2050年城市的总体流动效率将进一步提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1.在人的出行上,将大幅提升出行效率与便捷程度,解决安全、拥堵、等车等问题,未来的出行模式将向着兼顾便捷和高效的一体化出行和无缝换乘的方式发展,重点推进需求响应式服务,车辆按照人的偏好和需求主动提供服务。

2.在物的移动上,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流转效率和货物获取便捷度为目标,预计2035年基本实现运输自动化,而在物流周转和末端配送由人机共同完成,实现半自动化,机器充分发挥辅助作用;2050年将实现物流全线自动化和智能化。

3.在车辆上,未来的汽车将向着“新汽车”方向转变,成为人类的智能移动生活空间,“新汽车”能够基于数据自我进化,具有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化的特点。

4.在道路上,预计2035年基本完成道路数字化升级,实现全域感知覆盖,建成立体云控系统;2050年将建成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交通系统。

5.在能源上,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已逐步实现增量替代,预计2035年可再生能源能够实现存量替代,且碳排放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50年基本实现碳中和,中国能源全面转型,可再生能源的制备、储存、运输、应用实现无缝连接。

6.在信息上,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处于部分数字化阶段,智能硬件联网,侧重单体智能。而到2035年,将实现移动出行全要素的数字化和网联化,所有硬件能够实时在线,发挥多主体协同智能;2050年将真正实现万物互联,包括人与万物互联,通向超级智能的社会。

未来移动出行社会场景分析

1.人类移动出行的理想场景及中长期预测

在理想情况下,通过一体化出行平台整合多种智能交通工具,在人们有出行需求和预订行程时,车辆可按照人的偏好和需求主动提供服务,实现全场景“车找人”。如需换乘,也可做到更换交通工具时的无缝连接,让出行全程的需求都能被满足,具体如图2所示。这样不仅可节约等车和堵车的时间,还可兼顾人们个性化的出行需求,能够让个人出行的效率最高。

图2 人类的出行理想场景

盖斯特将人们的移动出行范围概括为三类:15分钟生活圈、城市内和城际间出行,涉及到公共交通、共享交通和私人交通工具。首先,15分钟生活圈主要以私人交通工具(私家汽车、电动滑板车、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为主,公共交通为辅。公共交通工具包括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bus(无人巴士)、有轨/无轨电车、定制公交车、分时租赁车辆、共享的私家车等;其次,城内出行以公共交通和共享交通为主,私人交通工具为辅。除上述公共交通工具外,城内交通工具还包括地铁、空中出租车等;城际间交通则以公共交通为主,共享和私人交通为辅。交通工具主要有高铁、城际地铁、长途客车、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空中出租车、飞机等。同时,一体化交通平台可以实现上述三类移动出行间的无缝对接,可大大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

对于中国未来移动出行场景构想及实现程度,盖斯特咨询团队分2035年和2050年两个时间节点进行预测:

从总体目标上看,2035年一体化无缝出行的实现程度是建成了人们15分钟生活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其中公共交通和共享交通合计占比约为80%。同时在出行需求响应上,多种交通工具接入一体化平台,人们通过终端预定行程,支持自由组合的交通工具和灵活的出行路线,用户可按自己喜好选择;到了2050年,一体化无缝出行将实现都市区45分钟通勤、城市群1.5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2.5小时覆盖,那时公共交通占比将超过90%。同时所有车辆均实现自动驾驶,多样化交通工具按照人的偏好和需求提供主动服务,实现全场景的“车找人”。

从出行典型场景上看,2035年,固定线路微循环的Robobus和城际间的Robotaxi将大规模落地,也将出现模块化汽车座舱,例如封闭/半封闭区域内自动驾驶汽车移动商店、移动咖啡馆。随着汽车作为第三生活空间的属性在持续增强,催生出一系列新的用车场景,例如快递/外卖到车、午休场所、无感支付、户外烧烤营等;2050年将在全场景推广Robotaxi,而且私家车闲置时间也会接入出行平台,和其他运载工具一样接受统一调度。此外,空中出租车(即飞行汽车)有望在2050年落地应用,其运营场景以人口密集城市、高速路、CBD(中央商务区)、山区运输等需求为主,采用点对点的固定航线。另外模块化座舱可做到城市道路的人货混流。

从核心技术能力支撑上看,一是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2035年有望在一线城市所有的停车场、二线城市主要停车场内基本实现自动泊车,在高速公路基本实现自动驾驶;2050年有望实现全域自动泊车,且车辆在城区全域实现自动驾驶。二是在V2X(车联网)方面,2035年有望实现私人汽车、公共交通、共享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数据互联,平台能够准确预测出行时间并规划行程;到了2050年,人、车、路的数据互联互通,信息透明,可协同控制车流车速、进行路径规划和车辆控制,让换乘更顺畅和高效。三是在一体化出行平台方面,2035年出行平台将整合多种交通工具(含部分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信息,车可根据人的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2050年有望实现交通平台的智能调度,由机器提醒人出行,车辆自主决策行驶速度和路线。四是在人机交互方面,在语音、多模交互等多种交互技术基础上,2035年人机交互将进一步向Agent化智能助理方向发展,同时AR/VR等技术将融入智能座舱;2050年可能应用脑机接口等颠覆性技术,来实现人的数字化。

2.货物运输的理想场景及中长期预测

理想情况下,不论干线物流、同城运输,还是末端配送,货物运输中每个环节都达到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包括运输过程中车辆自动驾驶、物流转运节点自动装卸、末端配送人机协同等,共同支撑起物流全程的无缝连接,如图3所示。其中物流管理平台是指挥部,平台整合物流企业资源,做到共享运力、仓储和配送资源,由平台统一规划最优的配送方案。

图3 货物运输的移动理想场景

物流无缝连接的理想图景意味着必须有序规划城市道路,打通物流网络节点,并应用自动化技术,在提高货物流转效率的同时降低物流成本,因此需要物流管理平台与交通管理平台对接。具体来看,对于专线/干线/支线物流,运输工具为自动驾驶重卡、无人货运飞机和大型高速船舶。采用车货自动匹配,物流网络统筹规划路线,将货物运至自动装卸点,例如无人仓、自动货架等,由AGV搬运机器人和小车转到同城运输车辆上;同城运输的运输工具以自动驾驶轻卡为主,理想的运输方式是地下物流通道,或者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然后货物运至靠近目的地的自动装卸点,进入末端配送环节;末端配送的工具是自动配送小车、送货机器人或无人机,它们将货物送至智能快递柜或收货人家门口。

盖斯特以2035年和2050年为关键节点,预测物流理想场景的实现程度:

从总体目标上看,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即中国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同时多式联运换装1小时完成率超过90%。运输过程实现车辆自动驾驶、物流节点半自动化、末端配送人机共同完成;2050年“多式联运换装0.5小时”完成率接近100%,物流全线无人化率大于90%,意味着物流全线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从典型场景上看,2035年干线物流中大规模应用自动驾驶重卡和中卡,物流全线无人率达到80%~90%。同城运输中自动驾驶轻卡占比约30%,末端配送采用各类机器人辅助人协同送货,实现无人零售;2050年干线物流中无人货运飞机投入应用,同城运输无人率接近90%,末端配送由无人快递车、机器人和无人机组合进行,可以直接将货物送到家门口或智能快递柜。此外,到了2050年,城市将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多主体协同智能,全自动清扫车、运输车、自动救护车、自动火警车等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具备自动感知、智能运输、中枢调控的能力。

从核心技术上看,一是在自动驾驶方面,2035年高速公路基本实现车辆自动驾驶,长距离运输可实现固定线路的自动驾驶;2050年在城区全域均可实现自动驾驶。二是V2X方面,2035年交通网络将覆盖所有城镇节点,运输工具实现自动驾驶和统筹调度,通行效率大幅提升;2050年实现装卸自动化、配送自动化以及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全面智能化,货物在运输工具间的流转效率大幅提升。三是一体化物流平台方面,2035年出行平台整合多种交通工具(含部分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信息,为物流提供一站式服务;2050年将建成整合物流企业资源的大平台,共享运力、共享仓储空间、共享配送资源,平台统一规划物流最优配送方案。

3.能源互联网的理想生态及中长期预测

未来能源互联网的理想生态,是通过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储能相结合,支持各种能源灵活发电,并合理调配用电的峰谷差,实现基础设施、调度控制、运营模式和市场机制四位一体,如图4所示。

其中,完善的能源交易机制和交易平台是未来能源互联网生态的底座,中心城市可将传统电网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融合在一起,实现多能互补,能源市场被有效集成,同时主干网络与微电网融合。电动汽车作为清洁能源储存、消纳的载体,是能源互联网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电动汽车将成为电网和用电需求侧的移动“充电宝”,基于新能源基础设施,建成V2G(汽车-智能电网互动)网络,实现能源的储存、运输、应用的无缝连接。

图4 能源互联网理想生态

对于能源互联网理想生态的实现路径,盖斯特以2035年和2050年为关键节点,做出如下预测:

从总体目标上看,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实现存量替代,占比超过50%,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到了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在80%以上,基本实现碳中和,中国能源实现全面转型,可再生能源的制、储、运、用无缝连接。

从典型场景上看,一是V2G(车网能源互动),2035年车网互动、车家互动等V2G商用场景有望实现规模化;到了2050年,各类V2G、V2H(车家能源互动)、V2B(电动车与建筑物能源互动)、V2L(电动车为其他用电器充电)应用将实现商业化、规模化,汽车真正成为电网和用电需求侧的移动“充电宝”。二是补能方式,2035年将实现特高压快充/快换、机器人自动充电,并在停车场内实现自动驾驶与无线充电的结合;到了2050年,自动充/换电模式将更加多样化,例如移动充/换电、配备机器人的自动充/换电等,而且基于路侧太阳能发电和特定路段的道路升级,汽车有望实现在行驶中无线充电。

从核心技术上看,一是能源调配平台方面,分布式虚拟电厂整合平台、运营商智能电网管理平台将在中长期内持续完善,逐步完成智能城市用电网、新型储能系统、智能交互终端、智能电能表等的建设和升级。二是能源循环利用方面,2035年预计电动车电池退役后梯次利用则被用做储能装置,同时电池材料回收规模约5000亿元,回收材料可用于制造新电池;到了2050年,回收规模将超万亿元。

4.城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理想场景及中长期预测

随着移动出行全要素数字化和全面网联化发展,城市出行将实现多主体协同智能。具体来说,未来城市路侧感知基础设施将覆盖道路全域,同时基础设施与交通工具广泛且实时互联,交通引导设施可接受云平台指令,根据车流和路况实时调整,云端平台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出行服务,如图5所示。

图5 城市智能交通与信息基础设施的理想场景

盖斯特对2035年和2050年城市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支撑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总体趋势是:在突破性技术推动下,2050年社会达到高级智能,进入多主体协同智能的生态阶段。

从核心技术支撑方面看,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在道路基础设施方面,基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升级,道路及交通管理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2035年,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将对十字路口车辆进行协同控制,同时高精地图的精度将达到厘米级,能够覆盖高速公路及一二线城市的所有道路;2050年,交通管理平台将整合所有出行相关数据,统筹调度车辆,统一规划出行路线,高精地图的鲜度和精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第二,从通信/互联基础设施来看,2035年前后,5G将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6G将逐步实现商用并开始部署。到 2035年,中国5G网络覆盖率预计将达到 90%,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其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而 6G将在部分重点地区和关键行业开始试点应用,并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技术优势将逐渐显现,逐步替代5G成为主流通信技术同时 C-V2X 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 90%,支持L4级自动驾驶系统投入商用,自动驾驶车辆标配V2X 技术;到了2050年,6G将全面主导通信市场,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高效的网络覆盖,支持“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社会发展愿景。6G网络将具备更高的智能化水平,能够自组织、自优化和自维护,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服务。同时各类V2X应用已经商业化和规模化,真正实现车联万物。

第三,从计算基础设施来看,未来主要城市建立超算中心,同时边缘计算的覆盖率持续提升,2035年将覆盖中国主要城市和高速路,2050年有望实现覆盖率超80%。

5.未来社会移动出行的组织形态与产业分工

总而言之,在未来社会2050年移动出行场景中,人、车、物等是以数字化的形式接入网络生态,数据、信息、能量、物质等要素在不同节点间顺畅流通,城市交通实现了多主体协同智能,由此必然带来组织形态和产业分工的变化。也就是说,未来社会中每个节点均以数字化形式介入网络生态,所有机器互联和高度智能,同时同类机器共享智能,整个社会实现多主体协同智能,可以为用户提供无差别的个性化服务。因此未来的组织形态将是分布式、去中心化和生态化的。政府、行业机构、企业等各参与方占据不同的位置,共同支撑社会移动出行生态的良性运转。

同时,出行产业分工将更加明确。其中产品提供商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之初就具备数字孪生模型,保证产品可持续进化;出行服务提供商等平台型企业为用户提供去中心化服务,并非由中央算法生成;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和整体管控,通过授权基础设施提供商和公共服务运营商来做好建设和运营。在移动出行生态中,所有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都必须以数字化和互联-在线服务为基础,保证企业在线、产品在线、服务在线专业炒股配资网址,与用户实时互动。实际上这就是产业互联网。

发布于:江苏省

Powered by 港陆证券_正规实盘配资|实盘配资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