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打工人还在为30元一份的商务套餐肉疼时,悉尼有位90后姑娘直接把餐厅当成了自家厨房。27岁的市场营销策划师温达·蒂奥当最近自曝了生活模式股票配资交易安全,平均每月豪掷5000澳元(约合人民币2.4万元)在外就餐,这个习惯已经持续整整14年!
一、从初中开始的"餐厅养成记"
据澳媒2月7日报道,在新加坡长大的温达,13岁那年和姐姐在家门口的日料店,尝到了人生第一份金枪鱼刺身。当鲜甜的油脂在舌尖化开时,这个中学生突然意识到:原来食物可以像电影情节般充满仪式感。
从此姐妹俩开启了厨房绝缘模式。每周五放学后,她们雷打不动地探店,从米其林三星到巷弄小馆,不停的开始吃美食。
温达回忆道:主厨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时,就像在听一场微型交响乐。相比之下,家里煮泡面真的像是笨拙的即兴表演。
这种舌尖上的教育彻底重塑了她们的饮食观,当同龄人还在纠结要不要学做番茄炒蛋时,温达已经能准确分辨出北海道海胆和加拿大海胆的微妙差异。不过这份超前消费也让她付出了代价,就是整个青春期都没攒下零花钱。
二、悉尼版"美食游牧民族"
展开剩余72%现在在悉尼CBD某高端写字楼上班的温达,每天早上7点,她会准时出现在环形码头边的精品咖啡店,用一杯48澳元的瑰夏手冲唤醒味蕾;到了午休时间,她能精准定位到最新开的网红拉面店;至于晚餐,那得看当天刷到哪家餐厅的限时菜单。
工作日每天至少吃掉80刀(约合人民币380元),周末就更夸张了。温达边切着300澳元一份的惠灵顿牛排边说。
上周试了家新开的分子料理,光晚餐就刷掉200刀。
翻开她的消费记录,去年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高端餐厅预订,年度餐饮支出直逼6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8万元)。
有次去黄金海岸度假,七天吃掉1300澳元(约合人民币6200元),连她自己都忍不住在社交媒体上调侃:我的胃可能买了旅行保险。
三、厨房变鞋柜
当我们好奇这位人形美食探测仪的居家生活时,得到的答案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打开她位于萨里山的公寓厨房,映入眼帘的不是锅碗瓢盆,而是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多双设计师高跟鞋。
最底层那双Jimmy,Choo,还是用外卖优惠券换购的。温达笑着展示她的战利品。
报道称,这个90后姑娘的烹饪技能,可能还停留在烧开水的水平。
当网友质疑为什么不自己做饭省钱时,她理直气壮地反问:买锅的钱够我吃三顿和牛寿喜烧,你说哪个划算?
她连微波炉都懒得用:加热剩饭的时间,够我下楼买份新鲜出炉的可颂了。
但不同的是,别人刷美食视频精致,温达拍探店vlog却能刷出真金白银。她的个人账号从火遍全网的焦糖布蕾甜甜圈测评,到10澳元平民意面的惊喜开箱,每条视频都精准踩中吃货们的痒点。
有次她吐槽某网红餐厅的松露披萨像在啃橡皮擦,视频瞬间冲上百万播放量。评论区纷纷写道:姐吃的是我等打工人三天的饭钱、看完视频突然觉得泡面真香。
现在的温达,已经手握悉尼两大餐饮地标——肯辛顿街和Str’eats意面吧的营销大权。当年面试时,这个毫无经验的姑娘带着手机就去了:我说你们需要真实食客的视角,就像我在Oncore餐厅拍的vlog那样。
事实证明她的野路子真管用,短短半年,肯辛顿街的社媒账号从6000粉暴涨至百万级,35亿的播放量让不少专业媒体都眼红。有次她突发奇想把和牛寿司拍成舌尖上的悉尼微电影,直接带火整条美食街的夜经济。
四、昂贵生活背后的AB面
当然,这种"舌尖上的奢侈"也让她饱受争议。有网友算过账:每月5000澳元的餐饮费,够在郊区供套两居室,年度支出更是抵得上普通人两年的工资。
面对何不食肉糜的质疑,温达倒是很坦然:有人攒钱买房,有人投资自己,我只是选择了即时快乐。
这位美食狂人也并非毫无节制,她会为抢到限时优惠欢呼雀跃,发现10澳元的宝藏小馆比吃米其林还开心。
有次在中央车站旁吃到超正宗的越南粉,激动得连发三条动态。说起这个股票配资交易安全,她眼睛亮得像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
发布于:山东省